您当前的位置:中国家居网资讯正文

从"笼屋"到"千呎豪宅"香港人为什么住得那么挤?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2019-09-17 16:06:58  阅读:6314 来源:自媒体 作者:责任编辑NO。杜一帆0322

原标题:从“笼屋”到90平米的“千呎豪宅”,香港人为什么住得那么挤?

【环球时报驻香港特约记者 黄博宁】“楼价高企,房子求过于供,是市民最重视的民生问题。”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在上一年的施政陈述顶用大篇幅说到住所拥堵的问题。为处理住所难题,香港上下群策群力,并预备多管齐下:特区政府宪报13日刊登《2019年差饷(修订)法令草案》,旨在“向空置的一手私家住所征收‘房子空置税’”;民建联11日促请港府活跃引证《回收土地法令》,收地建公屋;此外,还有正在施行的将本来计划用于私营房子的土地改作兴修公营房子;修正住所预售准则,避免地产商“挤牙膏”式卖房;建立过渡性房子专责小组,加速推动各个项目等。一些承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的香港人士表明,虽然面对各种应战,但处理这一香港深层次对立已经是刻不容缓。

从“笼屋”到“千呎豪宅”

从公屋到居屋,从洋房到“劏房”,从“笼屋”到“棺材房”,香港的住所品种繁复,也表现着社会的贫富悬殊。走在香港街头,能够在房子中介公司的橱窗上看到花花绿绿的租售广告,在房子面积一栏一般都写“多少呎”。“呎”本为英尺旧称,1呎约为0.3米,但在香港,人们习气在指房子面积时用呎替代“平方呎”,这时1呎便是约为0.09 平方米。2017年11月27日,特区政府核算处相关陈述初次发表香港人均居所面积为161呎,约14.5平方米。这一数据低于内地乡镇及新加坡,后两地人均寓居面积分别为381及323呎。

《环球时报》记者在香港日子期间,连找房子带采访和去朋友家做客,进过上百户人家。记者曾造访过一栋公屋,一层有三四十户人家,感觉有点像走进福建的土楼。公屋是港府为底层供给的租房,约有30.7%的香港人租住,租金十分廉价,每月1000至3000港元不等。据了解,请求公屋要通过严厉批阅,对收入、财物都有要求,超越就要多交租金或让出。现在香港是“一屋难求”,超越15万个家庭和独身长者正轮候公屋,均匀轮候时刻超越5.3年。据了解,独身人士寓居的公屋一套约10平方米。假如是三居室至多不会超越50平方米,有的仅30多平方米。记者的一位朋友婚后和先生、公婆住在一套三居室的公屋。由于这几年添了两个孩子,公屋一会儿显得很拥堵。现在她和先生联名请求的公屋还没有排上号。

居屋是港督麦理浩在上世纪70年代推出的“居者有其屋”计划。其时政府以市价的60%至70%,将40到80平方米的房子以200万到300万港元的价格卖出。现在约15.2%的港人住在居屋中。居屋社区超市、健身设备、中小学一应俱全。居屋假如出售,有必要补齐地价,所以业主大多不卖,而是悄悄把居屋租出去。据一位房子租借中介介绍,九龙半岛黄大仙区的一套两居室居屋月租金1.2万港元,而香港刚入职的文员或助理月收入也便是这么多。居屋的条件略微好于公屋,一层或许8到10户左右。

在香港,公屋以“邨”命名,居屋以“苑”命名,剩余的都是私家楼宇。私楼分红唐楼和洋楼。唐楼大多比较旧,楼龄有40年以上,没有电梯,没有保安,有的底层是商铺。坐落鲗鱼涌的5座旧唐楼连在一起呈U形,因做过电影《变形金刚》取景地而小有名气。5座楼一共有2243套房子,假如按一套住4到6人核算,寓居人口能够超越1万人。《环球时报》记者曾陪朋友在香港租房子,记住中介最开端问“唐楼介不介意”,她其时还觉得就算一层住的人多点也没什么,但是等真实看到寒酸的楼道和墙面,以及房子的结构,她就抛弃了。有的唐楼还被房东改成“劏房”——把一套分红几个套间租出去,每间7到10平方米左右。在红磡,略微好一点的劏房月租金至少要7000港元。

在香港,能住比较新或是保养程度比较好的洋楼,大多是中产人士。更高档的小区一般都要出地铁后再换专线巴士或小巴才干抵达。高档洋楼多在山上或海滨,小区很安静,入住密度低。高档小区里有香港罕见的“千呎豪宅”,其实面积也仅仅90多平方米,但月租金能够到达8万港元。

“政治斗争的延伸”

近两年,常有香港政商界人士体会一般港人的住所难。新民党主席叶刘淑仪几年前在观赏名为“局住”的博览会时,试坐模仿的“棺材房”,她的感触是“这真是香港作为殷实城市的一大挖苦”。“棺材房”一般只要两平方米巨细,下面放张床,其他日子用品都放在格子里或挂墙上。比“棺材房”还要差的是“笼屋”,一个不大的空间还要分红上中下铺,铺和铺之间用全封闭的铁丝网离隔,像笼子相同。2016年,香港巨贾田北辰参与真人秀节目《穷财主大作战》,体会时薪25港元的清洁工怎样生计,怎样住在15呎的笼屋中。他相同慨叹,“香港怎样变成了这姿态”。

曾任四届港区全国人大代表的香港经济学会参谋刘佩琼告知《环球时报》记者:香港1100平方公里的土地内,约40%为郊野公园。依据香港现行法令,这些土地不能用于寓居所子的开发。此外,香港也还有一些空置的土地,包含搁置的农地以及棕地(新界从事工业活动的农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香港工业化之后,政府并没有及时回收这些农地,它们部分被地产商收买,部分在乡绅及乡民手里闲着,还有一些当抛弃工厂用。假如回收或开发,需求绵长的商洽程序和法令手续。既得利益者不愿意共享蛋糕,土地问题就横在这儿阻止香港经济民生开展。刘佩琼表明,英国殖民统治香港时,遇到的社会阻力又远小于现在的港府。上世纪70年代至回归前,香港建了许多的公屋和居屋,其时每年的供给量约4万套,至今香港约45%的人寓居在这两种房子中。此外,开发商和港府协作,对沙田、大浦、荃湾等本来的工业区进行开发,在上世纪80年代兴修了许多私家房子。

为改进香港人的住所条件,1997年10月,董建华在就任后第一份施政陈述中提出,依照香港久远人口及住屋需求,每年兴修8.5万套住所,作为久远的建屋方针。回忆这段前史,刘佩琼说,香港其时房价已涨到每平方米6万港元左右,特首董建华提出“八万五计划”,期望以十年的时刻处理高房价问题,但方针一推出就遭到许多有产阶级以及开发商的对立。其时又赶上金融危机,楼价跌落60%至70%,许多刚借款买房的人变成了负财物,所以这一方针很快被叫停。2003年之后,香港公屋和居屋的建造简直中止,市民只好买私楼。但香港每年新楼供给量仅1万多套,远远不能满意新一代期望独立门户的需求。由于求过于供,房价也是再三飙升,现在每平方米均价差不多15万港元,而刚作业的大学毕业生月薪在1万到2万港元之间,无论怎样尽力也看不到期望。

《环球时报》记者一位预备置业的朋友看中的楼盘共有三期,每期300多套房子。其间40多平方米的两居室,价格也在800万港元以上。一位从事金融职业的朋友收入不错,她看上的是一套1300万港元、70平方米左右的房子,计划是首付一半,然后每月月供约3万港元。

刘佩琼说,香港前特首梁振英先生是测量师身世,提出过开发新界东北的计划。可梁振英一上台就遇到“反国民教育”运动。新界东北的总体规划并不顺畅,遭到有产权业主的对立,急进环保安排也以“损坏生态”为由对立。林郑月娥提出明日大屿计划,期望以填海的方法,绕开“征地”这一难题,但仍然被大地产商支撑的对立派以“环保”之名对立。她以为,在处理住所难的问题上,特首的窘境也是香港政治斗争的延伸。除了既有利益集体之外,香港现有法令体系倾向土地具有者的利益。所以,一旦政府征地出现问题,法令官司打起来,时刻会拖得很长。

形式、视界和心态

在中银香港资深经济研究员王春新看来,香港现有的房地产形式既不是美国的偏重于自由商场准则的利伯维尔场经济形式,也不是新加坡以政府为主的形式。他告知《环球时报》记者,香港的形式,看似商场主导,实际上是政府渎职和商场失灵结合在一起,才沦为现在的状况。王春新说:“这比如咱们要抓一条蛇,十分简略,便是要抓头和尾,抓到今后蛇就动不了。现在咱们的调控却是在抓蛇身,根本就抓不住,还会被反咬一口。头是土地供给,在欧美是朴实商场经济供给,假如楼市价格上涨,人人都能够买土地盖房子。尾是操控财物价格的胀大,最重要的是对房地产的增值增税。香港头和尾都没做,在这样的状况下,对香港的楼市开展、经济添加、民生问题有相当大影响。”他以为,现在那么多人对立填海,便是由于处理房子的计划和土地开发是分隔进行的,假如将房子和土地绑缚在一起,这个问题就有方法处理。

全国港澳研究会理事、香港岭南大学我国经济研究部副总监周文港告知《环球时报》记者,土地及房子之缺少和价格之高,已影响到香港百业运作和市民日常日子。要处理香港的这一深层次对立,必先从土地及房子的供给开端,并且刻不容缓。而香港的土地和房子问题一向得不到处理,职责不仅仅在行政长官和特区政府,立法会也有很大的职责,这些方面香港市民应该公正看待。周文港说:“十分可笑的是,有关环保集体一向表明对立或回绝到会相关土地开发的咨询会。还有一些持本乡孤岛主义心态的人以为,土地和房子无需添加,只需求阻拦外地人、包含专才来港的人数,即可处理土地房子问题。这种短缺理性的声响,对处理香港住所问题没有任何协助。”作为一位从事方针研究的学者,周文港主张我们要以处理社会上大多数人的困难为主要方针,不应以狭窄的视界和自私自利的心态抵抗社会变革。

来历:环球网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